随着7月22日上午最后一讲“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讲座的结束,自7月19日开始的为期近四天的“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也就此落下帷幕。在讲座结束后,举行本届西部大讲堂的闭幕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张国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秉忠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拜根兴、介永强、郭海文、牛敬飞、胡耀飞、杨松等老师和上百名学员参加了闭幕式。闭幕式由研究生秘书齐耐心主持。
首先,学员代表讲话。西部大讲堂代表清华大学张明博士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学员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关幸同学分别围绕近四天的学习和生活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他们对论坛进行了简单回顾,指出论坛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极大的满足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表示在这里度过了十分充实愉快的四天三夜,希望西部大讲堂越办越好。他们还向主办方陕西师范大学、承办方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会务组工作人员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随后,李秉忠副院长致辞。李老师首先对张国刚教授和学员精彩的发言表示感谢。他指出新冠疫情和河南暴雨让我们的相聚显得更不易,很高兴能和大家在陕西师范大学一起进行近四天的学习,同时表达了对第十四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即将落下帷幕和学员即将离去的不舍。李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对如何融合中西,沟通古今的思考,认为应当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吸取历史教训。接着,李老师再次对七位专家、各位主持人、学员以及务组的老师与工作人员表达了真挚的感谢。最后,李老师欢迎大家常回师大看看,希望大家关注陕西师范大学和历史学科的发展。
接着,为“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张国刚、杜文玉、李秉忠、拜根兴、介永强等老师分组为学员们颁发2021“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最后,李秉忠副院长宣布2021“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正式闭幕,历史文化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正式闭幕。
在第一讲中,张勇安教授以美国史研究和国际禁毒史研究为中心,讲述了应该如何在大信息时代甄别、运用史料,并最终得出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的方法。从而点明职业历史学所追求的是客观性,即“那高贵的梦”,同时指出文献、史料与历史学书写的路径。
在第二讲中,马俊亚教授以大运河的历史研究为切入点,指出研究历史要注意专业性。以江南地区土地出租问题、华东地区土改问题等研究为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并围绕史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创新与建立解释体系为大家进行精彩讲述。
在第三讲中,孟钟捷教授以“为什么研究魏玛?”“怎样研究魏玛?”为切入点,进而引出魏玛德国研究的必要性及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路径。从魏玛德国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对魏玛共和国的兴衰进行了论述。
在第四讲中,王日根教授从海权一词的时代性概念入手,引入“重建海洋文化”论题,概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基本特征,从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海权观、明后期的郑芝龙、郑成功的海权观以及从胡里山炮台的修建看晚清海权观兼及福州长门炮台三部分进行详细阐释。
在第五讲中,拜根兴教授以唐朝与周边政权保持畅通交流来往为历史背景,指出与东亚国家的往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梳理出有唐一代与新罗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讲述了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的四个问题。
在第六讲中,韩建业教授将全新世亚欧大陆文化圈分为三大文化圈,并就三大文化圈分为东方文化圈的范围、早期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过程、早期北方文化圈的范围和北方文化的传播过程共三部分展开详细阐述。
在第七讲中,张国刚教授主要从“历史与长江”“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中国与世界格局演变”“近代中国人文学科”“中国人文学科的愿景”五个部分展开介绍。张老师认为从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历史,有利于理解历史;同时,从中西比较的视野观察当下,也有助于从学理上指导我们研究历史。
“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是教育部“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以前沿性、创新性为特点,自由探索、平等讨论为原则。自200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历经十四届,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学员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着眼于科学前沿新知识、新成果、新动态,明确研究新思路,探索研究新途径。